文字是符號,具有魔力,強大到甚至讓人能提起信念---相信的人,創造正向的意圖,任由文字帶領去到內心真正嚮往之境。

 

此次受訪者簡瓅,即希望透過設計思考、孵化器的機制與教練的身分,接觸更多徬徨、躊躇的心靈,在迷惘時能當第一個對自己說「我可以」的人。

 

難以簡述的簡瓅自介

「方便的話,請先介紹一下你的工作是什麼?我們有義務要和讀者『解釋』你的背景。」若真的能將這重責大任,推卸給受訪者本人出來面對,就真的太幸福了。

「要介紹我的工作?第一題就這麼難!」攝影:林彥廷

 

簡瓅倒吸一口氣,眼睛瞪著老大,我們四目交接後大笑,當下自嘲的爽朗笑聲,席捲我們難以歸類的時代和潮流。無論是記憶的切面、還是採訪時錄製的鐵證,都清楚記得笑聲裡,盡是不言而喻的奇特心情。

 

簡瓅,二十五歲,近兩年擔任《青年迴響計畫》執行團隊一員,分別是第二屆的設計思考教練、第三屆總召。現任職《Alpha Team》的專案經理,為學校、企業研發工作坊及課程,客制化解決團體動能、個人執行力培訓及賦能…… 還有朱羅萬象難以定義的專案,都能藉由精實的思考方法,找出解決方案。

 

其實用 Project Manager、Life Coaching 介紹會方便許多,但簡瓅始終不會給出便宜行事的答案,如實呈現他錯縱繁盛的思考習慣,謹慎地給予他的見解和說法;或許讀者能透過以下三個關鍵形容詞,感受受訪者的個性以及影響力:「願意試錯尋找解決問題的」、「使人相互激盪的」、「相信自己有能力的」。

 

 

所有人都可以「試錯」

不知道大家對於「試錯」的觀念,是不是覺得與自己的生活和年紀不相關?然而,「試錯」不只是孩子的權力,或是給菜鳥蜜月期的寬容,也是創業家堅持不退的精神,更是我們所有人,都可以擁有的積極行為,是我們的自由。

 

  「試錯,是蛻變的途徑;試錯,是身而為人的自由。」

 

《青年迴響計畫》的核心精神,試圖打破社會上安分守己的文明制約,以及普遍自我否定的鬆散風氣。從籌辦團隊、參與計畫的學員、甚至是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的承辦長官,彷彿形成一個新形態的聚落,藉由實際行動向台灣社會宣示:「我們可以。我們可以試錯。我們可以行動。」

圖為第二屆《青年迴響計畫》行動節,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的副署長閉幕致詞。照片提供:青年迴響提供

 

2017 年為一切開始的起點,《青年迴響計畫》展開一場為期十年的行動計劃,累積至今已舉辦第三屆,累積超過 300 位 18 – 35 歲青年實際參與,從生活中發現問題,以問題為起點,根據計畫展開行動,並以更好的社會為目標,讓每個人從自己的生活中開始,把孵化計畫,變成行動方案。

 

 

相互加乘的推動力

 

  「為什麼想從事一份『鼓勵人們行動』的工作?」

 

對話過程中,常常不禁打斷直言,為簡瓅過去的選擇驚呼、讚賞,因為他生涯上的轉捩點---開始擁有想助人一臂之力的念頭---幾乎僅僅只是出自於好奇、好玩、好有感覺,簡瓅並非先設定一個「遠大的抱負」,單純以自身的行動驗證「自己的感受」,並衷於它而做出選擇、承擔責任,在實踐的日子裡,自然而然與夥伴們,漸漸地在工作中,影響無數個素昧平生的有緣人。

「這個社會並不鼓勵大家行動,而習以為常的我們,跟著一起限縮自己。」攝影:林彥廷

 

  「當一個人想要停下來,想要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,很少人會在那個當下支持你。」

 

「這裡我們所提及的『行動』,是從『問題』出發,為了自己真正在意的議題,付諸行動去理解和改變,」普遍參加《青年迴響計畫》的人們,並不是因為先有了明確肯定的答案才行動;反而正是因為模糊懵懂、因為看不清方向,所以起身行動去試錯、去驗證,「曾經我也經歷過同樣的過程,而我被對待的方式,就是:『鼓勵』、『支持』,也因此我才能在學習成長中,擁有親身體驗的生命歷程,讓我很真實地相信自己的決定、也很有自信地能再面對未知的挑戰。」

 

  「我希望我被對待的方式,別人也能經歷同樣的支持和感受。」

 

簡瓅分享自己與團隊的互動,並謙虛提到,他所「給予」參賽團隊的服務和指引,並不是真的給予了人們什麼救命丹,而是讓人們都感受到「原來面對難題時,我們還有一個可能性:與外部資源,一起創造機會!」以設計思考為基底,研發出的《青年迴響團隊》的行動機制,參與團隊能藉由投入的心量、眾人的智慧,一同創造新的局面。

 

簡瓅謙虛描繪自身的「給予、付出」,一直強調這是雙向的互惠和交流。攝影:林彥廷

 

  「當我看見人們被自己的行動感動,獲得『繼續走下去』的正向心態,同時也剛好學會設計思考的方法,協助彼此匯集能量,再繼續滾動。」

 

 

當一位媽媽重拾自己的聲音

「對我來說,當我服務的團隊,比我們執行團隊、設計思考教練們,更認真地看待眼前的計畫時,我所獲得的感動和見證,就是最大的回饋,也是最有力道的支持。」

 

簡瓅所分享的感動,也是其他教練們普遍的深刻感言,這也是促使他願意持續承擔總召的角色,負責承辦新一屆的計畫,號召更多台灣的青年捲袖行動的原因:「因為,他去追求當下生命想要去追求的東西了。」

 

  「參賽團隊先是看重自己,選擇放棄別人要求他應該做的事情,再用更強韌的勇氣,為自己的期待負責。」

 

2018 年第二屆《青年迴響計畫》,簡瓅曾接觸過許多不同類型的參賽者,其中有一組團隊《Money 好朋友》的發起人,帶給他非常動人的真實反饋,並驗證一個人的影響力,真的能改變整體的社會。

 

這一組團隊的發起人,是多年來的好朋友們,兩人各自擁有幸福的婚姻和家庭生活,為了可以從小教育孩子的理財觀念,但苦無合適幼童理解的方法、如何倡導家長要有問題意識,他們決定一同報名延伸問題的脈絡。

第二屆參賽團隊《Money 好朋友》發起人之一:鱸魚。照片提供:青年迴響計畫

 

其中一位發起人,鱸魚,曾經以為她的角色就只能是位母親、妻子,但經過為期三個月的行動和提案,她裡裡外外徹底改變,更重拾「自己」的生命角色,「曾經和她的訪談,帶給我超級大的能量,」簡瓅很清晰地分享他們談話時所獲得的震撼,「這個人,她改變了看待自己生命的方法;她有了全然不同的觀點去決定自己的生活;她也不再只是為了去符合社會的期待,而去做那些應該要做的角色責任---她相信自己有能力、有可執行的辦法,把生活調整成期待的輪廓。」

 

  「當我所接觸到的學員,不再只是思考『我該如何符合一個標準』,對他,對我,都是最重大的突破。」

 

.未完.請看下篇

我可以(下):讓設計思考滲透生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