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雙十連假期間,10/8後的訂單將於10/14起陸續出貨,不便之處敬請見諒。
「教育人」有一個很重要的認知,那就是教育和學習的互動,並不侷限在老師的身分,更不受限於師生的關係;「教育人」應該存在於任何職業、任何互動關係裡,終生學習和世界相互理解。
「身為一個教育人,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質,那就是在判斷某些現象的時候,並不是急著去給答案,而是更願意等待、了解背後的故事,去挖掘影響到現況的關鍵因素。」Eric舉了非常多豐富的案例,其中一位小學三年級孩子的生命經驗,更是極力想與大家呼籲的故事,無論你是什麼角色,透過真實的生命一起反思。
「我想長期陪伴孩子,一起去看見生命中的改變。」
「身為一名教育人,我願意等待他,我想要理解對方的狀態。」攝影:林彥廷
乖孩子的拳頭和敷衍
「我有一個從大班開始接觸的孩子,是一個暖男、認真的資優生,上小學三年級時,我發現他開始有『敷衍』的態度、他開始用拳頭解決事情、他甚至開始拔頭髮、捶牆壁 ───
因為他被老師帶頭班級霸凌。」
「我看到一個生命正在凋零。」談及這一段故事時,Eric和我同時屏息、同時哽咽,他先讓我看了這個孩子過去的學習單,用色鉛筆細膩勾勒出一條生動的巨龍,「這個孩子認真,他認真到能專注投入兩小時,只為了完成這一張學習單,畫一條龍。」
而他是如何從開朗、積極向學的態度,變成敷衍了事、功課隨便寫,甚至會動拳頭的孩子呢?「這個隨便啦,反正老師看不懂」,這一句快要變成孩子的口頭禪,不難聽見背後的自我放棄,是多麼龐大的無力感造成的?
「其實,我們也不能說是老師的錯,只是老師漸進式的教學方式,不適合這位資優生,但是老師不間斷在全班面前斥責、對孩子酸言酸語道:『啊,他就覺得自己很聰明』,甚至威脅孩子『不准和爸媽說。』」這幾句話,打在孩子的心上,試問,有多沉重。
三、四年級的學生,很多觀念和正知正見都還在被形塑的階段,非常容易模仿班級導師所建立的風氣,其他同儕們也跟著排擠、評論他的每一個行為,「只有用拳頭講話,別人才會聽。」然而,從父母眼裡,只看見外在結果的模樣,不明白為什麼孩子脾氣變得如此暴躁。我急著問Eric後續是如何發展的,這不是熱門電影、不是電視劇,這真實的生命後來是怎麼被救回、如何轉變的呢?
因為陪伴孩子夠久,可以明顯感覺到他心態上的變化。照片提供:徐得嘉
讓孩子像他自己
「老師這個角色,也只能把觀察、知道的事實,轉告他的父母,說出我的建議:『這位孩子真的不適合現在的導師,要趕快讓孩子轉學、自學才是最適合的方法,否則他從小建立的價值觀,會全盤瓦解,當善良無法成為他的庇護,他會連我們都不相信!』」
讓Eric感動的地方,是這對來自名門望族的父母,從焦慮到勇敢決定「踏入自學」的未知範疇,承擔街坊鄰居、親戚間迎面而來的質疑或猜疑,因為他們知道如果再不站出來去保護自己的孩子,孩子終將變成他們不認識的模樣。
「我最感動的反饋,其實就是孩子本身,他回復到原本未受傷的模樣 ─── 自信、善良、開心。」
Eric的使命,就是為孩子付出行動,因緣份和這位資優生有長期的陪伴,觀察到他脾氣暴躁,挖掘背後的來龍去脈,並主動做為家庭裡的橋樑,讓父母及時扮演孩子生命中重要的角色,重新建立對世界的認知和自身的價值觀。日後,這位資優生離開學校後,孩子漸漸卸下武裝的防備,願意參與團體活動、展現自己好的那一面…… 最後Eric分享孩子爸媽寄來的影片,那是孩子參與舞台劇演出的片段,我們聽著稚嫩的對話聲,回復到緩和的寧靜狀態。
現在也身為領導職,也開始在問同事,「那你怎麼想?」。攝影:林彥廷
四十歲同事告白的重量
「我希望,每一個人都能夠接納自己,接受自己的不一樣,開始認識自己。」
Eric現階段的人生規劃,是回到台中《鹽與胡椒》的餐飲現場,結合過去品牌行銷、餐飲管理、教育現場的經驗,將自身的時間與專業,投注在身邊的伙伴,並朝建立「大人的師培」的目標前行。
教育與商業看似有很大的差異,前者重視經歷的過程、後者以結果為定論,然而這兩者之間沒有交集嗎?Eric從教育現場驗證「思考」的可貴,然而要保護孩子成長時盡可能不受傷,更不能忽略父母的職涯發展、遏制了成人與時俱進的機會,因此如何創造更豐盛的收穫?如何讓僵化的成人擁有新觀點、新視角?這是Eric目前挑戰的課題。
「我花了很多時間,包含現在也還在努力,帶領《鹽與胡椒》現場的夥伴們,共同討論新的可能性,『我們有沒有可能不一樣?』是老闆當初這一句話,讓我決定整合自身經驗,接下品牌經理一職。」Eric整頓團隊的過程,並不容易。
其中有一位四十歲的同事,其價值觀和想法已固定定型,過去許多同事已放棄溝通。「可是,你知道他真的想學、希望能突破尷尬的局面,我也不確定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正確,但是當有一天我收到他很短淺直白的回覆,我就知道,這一切都是有意義的:
『你一直為我想,我會哭欸。』
何謂文字的重量?說來,就是話長,每一句日常的對話,皆是因為有這些背後的故事積累,實際的生命歷練,才會在聽見這些訊息時,有如此深刻的感受。
【關於燦爛的受訪者|徐得嘉 Eric】
攝影:林彥廷
徐得嘉,Eric,90後的斜槓青年,現任職於《鹽與胡椒》餐廳,擔任品牌經理一職,目前正如火如荼籌備台中第二間分店。
《鹽與胡椒》不只是一間服務消費者的餐廳,更會以「家庭」、「台灣風土」、「傳承」為核心精神,為夥伴打造良好的工作環境,一同經營彼此的生活,思考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。Eric期待能在餐廳現場,融合自身行銷、教育等諸多的斜槓經驗,讓餐廳裡的夥伴,不只是在餐飲業精進,更能在自身生命的角色中,扮演最獨特的自己。
【關於採訪的起心動念|採訪者陳君芃】
攝影:林彥廷
採訪者陳君芃,為《物外設計》專案企劃,同時也自有經營療癒書寫品牌《Date Myself》,期待能引領人們對待真實的感受,靜下來,把時間留給自己。
起初採訪Eric的原因,是因為記憶中常看到他在社群分享教學現場的心得,種下一個「喔,Eric是教育人」的念頭。過去也曾一起在《覺旅咖啡》工作過,身為同樣九零後的世代、以及擁有多重角色的工作型態,我們在各自領域結合多元的經驗,真切地自我省思和探索,試圖在模糊曖昧的時代,寫下自己的定位。